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







〔寶島采風〕炭窯餘煙藏舊夢 百年驛站載鄉情
2025-08-04
造橋鄉位於苗栗縣西北部,山稜綿亙,溪谷縱橫,早年油氣、燒炭、燒窯業興盛,後因油氣枯竭而沒落。雖然傳統產業已退場,然而,造橋的歷史人文與自然風景,從古道、鐵道、車站到鄉間步道,以靜謐之姿,訴說在地過往風華。
造橋的拓墾史,可追溯自清雍正9年(1731年),客家先民溯南港溪而上,在尖山西麓創建老庄聚落。早年先民南來北往,受溪水阻隔,為解決交通問題,於是集體捐款造橋,並將橋梁命名為「登雲橋」,又稱「長橋」,成為造橋地名由來。
聖湖賞景 綠籠南瓜隧道
位於台一線旁的「龍昇湖」,是平埔族道卡斯群的聖湖,當地人稱為「大潭」或「大潭埤」,湖面雖然不大,卻有湖光水色之美。每當夕陽西下,萬道金光照耀於湖面,交織成一幅恬靜、祥和的畫面。
日據時期,造橋是台灣木炭生產基地,並以生產紅磚、瓦片等建築材料聞名。當地除了有大片相思樹林可供燒炭外,也因土質適合做磚瓦,因此瓦窯廠林立。1950至60年代,全鄉有53座燒磚瓦窯,是造橋鄉燒窯業的鼎盛時期。
雖然燒窯業已沒落,然而造橋鄉因排水良好,是種植南瓜的極佳環境。地方自17年前開始舉辦南瓜季活動,並架設「南瓜隧道」,在瓜棚上種植各種南瓜,現場還有大南瓜、裝飾南瓜、食用南瓜展示,每年皆吸引大批遊客觀賞。
百年驛站 火車花影交織
1903年落成的造橋車站,初期僅是一座木造小站,1935年日本裕仁皇太子(即後來的昭和天皇)展開「台灣行啟」之旅,日本殖民政府為迎接皇太子而改建為現今樣貌,不僅是全台首座混凝土平頂車站,也是台鐵歷史地景之一。
車站旁的驛長(站長)、助驛(副站長)宿舍,近年經整修後化身為藝文空間「日式造橋驛」,內庭有驛池、拱橋等,環境清幽。車站附近的綠池鳳凰花步道,每年5、6月鳳凰花盛開,成為鐵道迷拍攝鳳凰花、火車同框的熱門地點。
造橋車站附近有一條「口山步道」,是昔日的挑擔古道,全線幾乎為原始土路,沿途林相豐富,當中有兩棵樟木,是從一棵倒伏的樟樹長出,取名「生生不息」;林間還有一座木造的「周生橋」,是為了紀念當年的開路者「周生」而命名。
英勇青年 鄭漢燃燒自己
位於育達科技大學旁的「鄭漢步道」,全長約800公尺,步道終點設有「鄭漢紀念碑」,以紀念1965年捨身救人的青年鄭漢。當年18歲的鄭漢,為拯救在中港溪溺水的兩名幼童,不幸殉難。
「鄭漢紀念碑」由建築家修澤蘭設計,猶如蠟燭般的紀念碑,象徵鄭漢「燃燒自己,照亮他人」的偉大情操;蠟燭上的兩滴蠟淚,寓意他救起的兩名孩童。
紀念碑址視野遼闊,可眺望中港溪平原與台灣海峽,更可俯瞰「海線五寶」之一的談文車站。許多攝影愛好者為了捕捉談文車站一帶的C型鐵道曲線,會特別到此拍攝「優雅的鐵道弧度」。
鶴巢傳說 伯公遷建合座
平興村有一處山凹盆地,地名相當奇特,叫作「鶴仔作巢」。相傳這處山凹地形酷似白鷺鷥的鳥巢,而白鷺鷥的客家話為「白鶴仔」,因此得名,也象徵吉祥長壽。另有一說,清咸豐年間先民拓墾時,發現白鷺成群築巢,因而取名「鶴仔作巢」。
早期,當地的伯公廟(土地公廟)多達8座,後來居民認為數量過多,於是提議合建一座福德祠。經擲筊請示,有7位伯公同意合祀,另1位堅持獨立。後來7尊神像遷入新祠,共祀至今。
劍潭傳說 古道見證歷史
「劍潭古道」是大西村與大龍村間的古老通道,隨著時代變遷,一度荒廢。近年整修重啟,鋪設木棧與石階,沿途遍植油桐與桂花,景致宜人。
位於大龍村的「劍潭」,相傳為鄭成功征戰不順,將寶劍擲入潭中,遂有「劍潭」之稱。也有傳說,指清代天地會領袖林爽文戰敗,心念俱灰,投劍於潭;另有一說林爽文領兵過此,將士口渴難耐,林爽文舉劍插地,泉水湧出成潭。多重傳說,為這條山徑增添濃厚歷史氛圍。
造橋的拓墾史,可追溯自清雍正9年(1731年),客家先民溯南港溪而上,在尖山西麓創建老庄聚落。早年先民南來北往,受溪水阻隔,為解決交通問題,於是集體捐款造橋,並將橋梁命名為「登雲橋」,又稱「長橋」,成為造橋地名由來。
聖湖賞景 綠籠南瓜隧道
位於台一線旁的「龍昇湖」,是平埔族道卡斯群的聖湖,當地人稱為「大潭」或「大潭埤」,湖面雖然不大,卻有湖光水色之美。每當夕陽西下,萬道金光照耀於湖面,交織成一幅恬靜、祥和的畫面。
日據時期,造橋是台灣木炭生產基地,並以生產紅磚、瓦片等建築材料聞名。當地除了有大片相思樹林可供燒炭外,也因土質適合做磚瓦,因此瓦窯廠林立。1950至60年代,全鄉有53座燒磚瓦窯,是造橋鄉燒窯業的鼎盛時期。
雖然燒窯業已沒落,然而造橋鄉因排水良好,是種植南瓜的極佳環境。地方自17年前開始舉辦南瓜季活動,並架設「南瓜隧道」,在瓜棚上種植各種南瓜,現場還有大南瓜、裝飾南瓜、食用南瓜展示,每年皆吸引大批遊客觀賞。
百年驛站 火車花影交織
1903年落成的造橋車站,初期僅是一座木造小站,1935年日本裕仁皇太子(即後來的昭和天皇)展開「台灣行啟」之旅,日本殖民政府為迎接皇太子而改建為現今樣貌,不僅是全台首座混凝土平頂車站,也是台鐵歷史地景之一。
車站旁的驛長(站長)、助驛(副站長)宿舍,近年經整修後化身為藝文空間「日式造橋驛」,內庭有驛池、拱橋等,環境清幽。車站附近的綠池鳳凰花步道,每年5、6月鳳凰花盛開,成為鐵道迷拍攝鳳凰花、火車同框的熱門地點。
造橋車站附近有一條「口山步道」,是昔日的挑擔古道,全線幾乎為原始土路,沿途林相豐富,當中有兩棵樟木,是從一棵倒伏的樟樹長出,取名「生生不息」;林間還有一座木造的「周生橋」,是為了紀念當年的開路者「周生」而命名。
英勇青年 鄭漢燃燒自己
位於育達科技大學旁的「鄭漢步道」,全長約800公尺,步道終點設有「鄭漢紀念碑」,以紀念1965年捨身救人的青年鄭漢。當年18歲的鄭漢,為拯救在中港溪溺水的兩名幼童,不幸殉難。
「鄭漢紀念碑」由建築家修澤蘭設計,猶如蠟燭般的紀念碑,象徵鄭漢「燃燒自己,照亮他人」的偉大情操;蠟燭上的兩滴蠟淚,寓意他救起的兩名孩童。
紀念碑址視野遼闊,可眺望中港溪平原與台灣海峽,更可俯瞰「海線五寶」之一的談文車站。許多攝影愛好者為了捕捉談文車站一帶的C型鐵道曲線,會特別到此拍攝「優雅的鐵道弧度」。
鶴巢傳說 伯公遷建合座
平興村有一處山凹盆地,地名相當奇特,叫作「鶴仔作巢」。相傳這處山凹地形酷似白鷺鷥的鳥巢,而白鷺鷥的客家話為「白鶴仔」,因此得名,也象徵吉祥長壽。另有一說,清咸豐年間先民拓墾時,發現白鷺成群築巢,因而取名「鶴仔作巢」。
早期,當地的伯公廟(土地公廟)多達8座,後來居民認為數量過多,於是提議合建一座福德祠。經擲筊請示,有7位伯公同意合祀,另1位堅持獨立。後來7尊神像遷入新祠,共祀至今。
劍潭傳說 古道見證歷史
「劍潭古道」是大西村與大龍村間的古老通道,隨著時代變遷,一度荒廢。近年整修重啟,鋪設木棧與石階,沿途遍植油桐與桂花,景致宜人。
位於大龍村的「劍潭」,相傳為鄭成功征戰不順,將寶劍擲入潭中,遂有「劍潭」之稱。也有傳說,指清代天地會領袖林爽文戰敗,心念俱灰,投劍於潭;另有一說林爽文領兵過此,將士口渴難耐,林爽文舉劍插地,泉水湧出成潭。多重傳說,為這條山徑增添濃厚歷史氛圍。
最新消息
鳳山講堂好苗子幸福學堂親師座談 攜手培植五育均優幼苗
2025-08-13菲律賓光明大學專題講座 啟發人生智慧與價值
2025-08-13南華大學招生亮眼 註冊率百分之96點1
2025-08-13洛杉磯醫療講座 控制預防「沉默的威脅」
2025-08-13佛光大學實習生圓滿返台 萬年寺送誠摯祝福
2025-08-13慧心傳道覺有情 深耕行佛40載
2025-08-13雲水書車共識精進營 珍惜因緣得來不易
2025-08-132025大墩美展文化交流展 中天寺展覽館開幕
2025-08-13魏碑風骨筆筆生輝 金剛寺書法研習沉澱心靈
2025-08-13盧秀燕率團隊巡禮中天寺 推崇五和創造人民幸福生活
2025-08-13
相
關
消
息